联谛专家受邀参与“老年性聋”主题科普公益讲座

2022年03月10日 10488阅读
讲话变得很大声、聊天的时候答非所问、喊名字的时候要几遍才有反应······这些年老长辈常见表现,可能是因为衰老身体机能下降而导致得听力损失,称为老年性聋(俗称“耳背”)。
 
“我国有2860万老年听障人群;41.9%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;听障者中超40%老年性听障比例;仅10%听力残疾人接受辅助器具服务......我国老年性聋患病人口众多,康复现状亟待改善。”
 
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,联谛信息无障碍研究专家张玲琳受山姆助听中心、Lucid郎听助听器邀请,参与山姆爱耳日活动,进行“老年性聋”主题科普公益讲座。
 
图:联谛信息无障碍研究专家张玲琳
 
张玲琳是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硕士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具有丰富的障碍用户研究经验,了解障碍用户特别是听障人群的行为特征、习惯、痛点等。她曾主导“视障用户线上购物研究”、“听障用户生活与手机洞察研究”、“中老年智能机用户需求研究”等多项障碍用户人群洞察调研项目,也曾参与国家级研究项目“浙江省失独家庭心理健康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”,参与撰写《失独家庭心理健康手册》,为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。
 
在此次讲座中,张老师分享了她对老年听障群体的深入研究成果并提到,目前老年性聋群体现状及特点主要概括为4点:
1.老年性聋的发生过程是渐进性的,下降速度大约为10dB/10岁;
2.老年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高频听力下降;
3.普遍存在“被迫适应”、“拒绝衰老”、“崇尚节俭”等心理状态;
4.社会上存在“年老失聪,天经地义”传统思想根深蒂固;
 
受以上几点影响,许多老年听力损失者出现听力问题后5至15年才寻求专业人士帮助,无论是老人还是其子女,对老年性聋的相关认知均有不足。
 
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重视老年性聋情况,将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,包括:人身安全隐患、社交能力下降、耳鸣痛症、长期以往还会让老人抑郁焦虑。另外,如果老人听力受损后不干预,还会加速认知能力下降。研究表明如果早期对听力丧失及时干预,今后出现老年痴呆的概率会明显降低。
 
那么,应该如何及时发现长辈听力下降呢?张老师介绍到,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,则要重点关注老人的听损情况:不能完整听懂他人语言、经常调高电视等播放设备音量、经常耳鸣、性格发生明显改变等等。
 
如果及时发现了老年性聋症状,可以及时进行生理+心理干预康复,生理干预可依据老人听损程度,选择药物治疗、助听器、人工耳蜗等方式干预,而心理干预则主要是多进行室内/户外娱乐活动,以及进行专业的康复交流服务等。
 
其中,合适、科学的干预才能给老人带来干预康复效果,过往也存在许多消费者未了解助听器相关知识,或验配中心水平不佳,导致助听器未完全补偿损失频段听力,将正常频段声音放大,使用户残存听力下降的情况。
 
讲座最后,张老师分享到,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,也或多或少会面临年老后听力损伤的情况,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家中老人及自身的听力状况,了解更多老年性聋知识,打破彼此之间的信息隔阂,关爱用耳健康。
 
END